2020 年 10 月,燃煤工业城市邯郸市完成“ 气代煤” 、“ 电代煤” 工程。 为研究“ 双代” 工程后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特征,采集 2018—2020 年邯郸市冬季 4 次污染过程以及 2020 年其周边地区(魏县和鸡泽县)冬季 1 次大气污染过程 PM2.5 样品,进行水溶性离子和碳质气溶胶分析。 结果显示,相较于 2015 年“双代”工程实施初期,2020 年邯郸市冬季 PM2.5 质量浓度下降 40.8%,表明“双代”工程的实施,使邯郸市空气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 4 次污染过程中邯郸市 PM2.5 呈碱性,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3.9±97.7),(164.5±78.7),(137.3±72.9)和(161.8±84.3) μg/ m3,魏县和鸡泽县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123.5±47.3)和(124.5±53.4) μg/m3。 水溶性离子分析显示,SNA
(NH+,NO-和SO2-)质量浓度最高,占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的85.3%~90.0%。 相较于邯郸市 4342016 年冬季,“双代”工程后作为燃煤示踪物的 Cl- 质量浓度下降 48.0%,表明“双代”工程取得良好 成效。 NO-与SO2-质量浓度比显示,移动源(汽车尾气)的贡献高于固定源(燃煤)。 碳质气溶胶分34析显示,总碳(TC)在邯郸市 PM2.5中占比下降 55.2%。 邯郸市、魏县和鸡泽县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质量浓度比均大于 2,表明存在二次有机碳(SOC)污染。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 示,“ 双代” 工程实施过程中邯郸市碳质气溶胶主要来源由燃煤、汽车尾气逐渐转变为生物质燃烧。 通过潜在源分析,邯郸市、魏县和鸡泽县主要潜在源区为山西中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