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 中文
    EN
  • ISSN:0253-9993
  • CN: 11-2190/TD

《煤炭学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管理 > 高海拔隧道爆破后粉尘污染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

高海拔隧道爆破后粉尘污染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

作者(Author):

  • 蒋仲安
  • 曾发镔
  • 冯 雪
  • 张国梁
  • 杨 斌
  • 王亚朋

作者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四川蜀道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青岛科技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

  • 高海拔
  • 隧道爆破
  • 粉尘污染
  • 动力学模型
  • 灰色关联分析
  • 数值模拟
  • 摘要
  • 论文图表
  • 相关文章
  • 引用格式

为降低高海拔隧道钻爆法施工爆破后的粉尘污染,提高隧道掘进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和职 业健康保障能力,推动施工隧道清洁化生产水平。 依托西南某铁路隧道工区为背景建立隧道爆破 掘进压入式通风模型,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与气溶胶力学构建高海拔隧道粉尘污染动力学模型。 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通风距离以及通风风量条件下的爆破驱动掘进工作面,高浓 度粉尘污染效应,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粉尘质量浓度降低至安全值所需时间与各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联度。 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上升将引起的环境参数与气固耦合流体运动特性的改变粉尘颗粒水平运移速度与海拔高度和粉尘粒径均呈负相关,竖直沉降速度与之相反。 高海拔隧道 爆破后粉尘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服从多元高斯分布,且扩散系数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大。 隧道内 风流场分布区域分为涡流区过渡区以及稳定区,涡流区呈锥形且中心的风速小于周围区域的风 速,隧道断面平均风速降低至约 0.3 m/ s 并逐渐稳定。 爆破后粉尘颗粒随风流向隧道外呈字 型运移,隧道回风侧的粉尘质量浓度大于风管侧。 爆破后产生的大颗粒粉尘(粒径≥30 μm)在距 掘进工作面 100 m 范围内快速沉降,小颗粒粉尘将随风扩散并悬浮于隧道空间内,且扩散距离越 远,粉尘粒径越小。 高海拔环境下扩大风管出口至掘进工作面距离以及增加风管风量均有利于减 低隧道爆破后的粉尘污染效应,隧道内粉尘质量浓度降低至安全值所需时间受通风距离的影响最 大,通风风量的影响次之,而海拔高度的影响相对有限,其灰色关联度系数分别为 0.6840.678 和 0.661


蒋仲安,曾发镔,冯雪,等.高海拔隧道爆破后粉尘污染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2023,48(1):263-278.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13区煤炭大厦

  • 邮编:100013

  • 编辑部电话:(010)87986411

  • 传真:(010)8426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