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5期

摘要:
湘粤两省上古生界以上的沉积盖层中普遍发育有伸展型、挤压型和重力型的滑脱断层。这些不同类型的滑脱断层相互转化、叠加与复合,构成了伸展-逆冲、伸展-重力、伸展-逆冲-重力、伸展-重力-逆冲和重力-逆冲5种不同样式的叠加型滑脱构造。这些构造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充实了煤田地质学构造模式;更在实践方面为我国南方缺煤省分的找煤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摘要:
在高速直线电机设计中引入一个新的纵向边端效应系数表达式。新的表达式建立了纵向边端效应系数与极对数、Nasar品质因数及滑差牵的函数关系。对纵向边端效应系数实施最佳控制,可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电机,最佳控制方案称为GJ2和p+1准则,经过比较,这一准则比最佳G,准则优越。
摘要:
提出了适用于多履带机械稳态转向特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及求解万法.将传统的在过分简化基础上的近似求解方法提高到利用数值方法对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模型进行精确求解,定义了转向不准确度及转向驱动力增加率作为评价多履带机械转向性能的指标。利用3履带机械模型对计算机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仿具结果吻合较好;
摘要:
在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现代采煤机螺旋滚筒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以比能耗和载荷波动系数为目标的采煤滚筒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及优化算法,编制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程序。对LXT14/46型螺旋滚筒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螺旋滚筒的截割比能耗降低了7.97%,载荷波动系数减小了19.8%,装煤效率提高了11.1%。
摘要:
研究了在旋转式管式电炉内以氯气处理煤矸石的新方法,反应前,煤矸石经磨细、加炭、制粒、碳化等预加工。考察了氯化反应速率与氯化温度、气流速度、反应时间、物料粒度及气体成分等的关系,并得到了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煤矸石加碳氯化有较大的反应速率,这时于煤矸石的干法处理及全面回收煤矸石中铝、硅等有价成分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摘要:
研究热煤气脱硫吸附剂的制备过程,以及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该吸附剂活性、强度、寿命及再生性能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运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光衍射(XRD)等一些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吸附剂反应前后的微观理化特性进行测试。在10mm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硫化和再生试验,在650℃、压力为1.5MPa时,模拟煤气条件下的结果表明,Zn3-3吸附剂宏观特性基本接近UCI提供的L-4118-2吸附剂,达国内领先水平。
摘要:
以采场渗流与通风系统的管流进行一体化分析为出发点,建立的大面积火区调压仿真模型从数学上完整、准确地描述了大面积火区调压机理及过程。系统软件能对漏风源汇分布、调压值、调压次序、敏感点的调压潜力、火区下生产工作面是否需要升压等内容进行仿真。
摘要:
高瓦斯易燃矿井采煤工作面上隅角附近采空区的瓦斯积聚与呆空区内煤炭的自燃,一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两个严重问题。采场低压通风系统可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此方法已在六枝矿务局木岗煤矿进行了试用。结果表明,该通风系统可减少采空区漏风20%左右,可使上隅角的瓦斯浓度降低30%以上。它比现有其他方法花费少、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是采区防止煤炭自燃及瓦斯爆炸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简易措施。
摘要:
根据采煤机实际工作环境,提出了顶板自然r射线在穿透顶煤后按加权指数函数衰减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指导煤岩界面识别的测报方程,提出通过3次标定确定煤层的线衰减系数,更接近实际参数。现场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与以往基于简单指数衰减函数的测报方法相比精度大为提高,实验中出现的最大误差为50mn,同时,该方法具有在薄顶煤条件下测报精度高、可靠的特点,适合我国不留顶煤或少留顶煤的采煤工艺要求。为开发适合我国煤矿使用要求的煤岩界面识别传感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
研究PDC无心钻头切削齿横向前角、覆盖系数和钻头冠部结构参数与钻进速度的关系,得出横向前角随切削齿所在半径变化的规律为=-2.3682+0.3963r,确定了最优横向前角和覆差系数以及优化冠部结构的参数组合。17只3种PDC无心钻头在现场软-中硬岩层中钻进时,钻头的平均寿命大于447.8m,平均钻进速度为3.69m/h,分别比本次研究前同类钻头提高80%和84.5%。
摘要:
为了研究凿井爆破震动对现浇混凝土井壁的影响,我们做了混凝土试块及模拟井壁受震试验,从实验结果和理论两个角度对不同龄期的混凝土受爆破震动后终凝强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爆破震动对混凝土强芭的影响与混凝土受震时龄期的关系。
摘要:
穿过深厚粘土层等不稳定地层钻井是我国钻井法凿井的基本特点之一,其中钻井井帮的临时支护是一项关键技术。根据我国钻井实践和泥浆护壁试验,探讨了粘上层钻井中的泥浆护壁机理、井帮规整性,以及地层特性、泥浆特性、井型等与井帮整规性的相应规律。
摘要:
依据电涡流式探测原理,建立了金属探测的数学模型,为锚杆探测仪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锚杆探测仪采用单片机测量振荡器的振幅和频率,控制振荡器振幅和发光二极管的指示。实现了仪器的智能化,解决了锚杆和金属网的分辨问题。
摘要:
分析了各种巷道维护的顶部应力控制法。借助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详细分析了顶板开槽下方围岩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确定了顶部应力控制法的适用范围和合理参数,通过井下实践表明:顶部开槽适用于顶压大、侧压较小的情况;开槽底板与巷道顶板之间的距离应与巷道宽度相当。
摘要:
铁法矿务局大明一、二矿的煤层上覆为含水丰富的第四系砂层。煤层开采后,一些工作面出现了砂层水渗入井下的现象。为了弄清这些工作面渗水原因和今后水体下煤层的安全开采,在没有本矿区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对两矿大量已采工作面资料的收集,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得出了两矿水体下安全开采深度的临界曲线及经验公式。
摘要:
通过矸石颗粒组成筛分试验、物理参数和化学成分室内试验,取得了煤矸石颗粒级配组成,不均匀系数很好,起骨架作用的SiO2含量较高,也含有少数易风化、潮解的成分,压缩试验获得了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矸石地基的空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压力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定量计算出矸石地基的沉缩量。
摘要:
矿产资源与其环境是一个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要引起系统熵增大。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价值问题,进一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系统价值模型,依此模型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分为发展型、萎缩型及滞长型。
摘要: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地质断裂面的几何形态表现为粗糙起伏的不规则性质,这种性质可以用分形几何学描述。以阜新矿区刘家沟F1号地质断裂露头为窗口,研究断裂面的分形性质,研究表明,断裂面具有各向异性分形特征。
摘要:
叙述了用判别分析方法对矿井地质构造类型进行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已采区两个不同构造复杂程度的区域为背景,充分利用钻孔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不同抗压强度的岩层厚度、岩性组合等为依据,将主采煤层上下70m范围内的岩层以10m为间隔划分层段,确定地质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定量地给出了小断层存在的部位及其可靠程度,并得到了生产实践的验证。该方法突破了现有的仅用岩层底板标高研究断层的局限姓,得出了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与岩性、岩层组合关系有关的结论,为预测矿井地质小构造开辟了新的途径。
摘要:
通过对存在不同初始应力场的几种材料的室内试验和地下矿山爆彼实例的分析,发现初始应力场对爆破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初始应力场的存在改变了爆轰波的传播规律,同时,对裂纹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初始应力场的规律,通过合理布置炮孔位置,正确选取爆破参数,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损失和改善爆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