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畅松, 杨起, 李思田, 李祯. 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聚煤作用[J]. 煤炭学报, 1991, (3).
引用本文: 林畅松, 杨起, 李思田, 李祯. 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聚煤作用[J]. 煤炭学报, 1991, (3).

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聚煤作用

  • 摘要: 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可划分为四个成因地层单元,总体是一套受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其相构成主要包括水道充填(冲积分流水道、潮河混合水道、潮道、决口小型水道)、进积砂坝(指状河口砂坝、受波浪改造的河口砂坝、受潮汐改造的河口砂脊、边缘席状砂坝、决口充填)、细粒越岸泛滥和间水道细粒潮坪的砂泥互层、间湾和前三角洲泥岩、滨浅海碳酸盐岩以及泥炭沼泽沉积等。从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构成样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反映出早期受波浪作用较强、中期潮汐作用变得明显、晚期河流作用迅速增强的总体演化。同时指出,富煤部位主要分布于次级坳陷内,而且富煤带常发育于冲积三角洲平原和过渡带(太原组下部)或潮河混成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中(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底部)。

     

/

返回文章
返回